close

遷徙

0-A01_4238-1.jpg

候鳥的出現意味著季節的變換,牠們自古以來即順應著地球上這股周而復始的律動,

從一個地方搬遷到另一個地方,終其一生在繁殖地與度冬地之間南來北往遷移飛行。

000-A01_2378.JPG

107.03.17 灰面鵟鷹春過境@彰化安溪寮



遷移,是候鳥因應季節的變化,追尋食物資源的移動

離開熟悉的棲地,踏上遙遠的旅途。



灰面鵟鷹(Butastur indicus)屬於完全遷移性猛禽

以昆蟲、蜥蜴、蛙類等為主食

繁殖於西伯利亞東南部烏蘇里、中國大陸東北至河北一帶、朝鮮半島、日本列島

到了秋季因北方天氣轉冷食物缺乏,必須往南遷移度冬

其度冬區在琉球群島南部、台灣、菲律賓、印尼、中南半島南部等地。

 

來回的遷移距離平均約9000公里,最遠需飛越900公里的南海海面。

 

近年來由於衛星定位技術的發展,在候鳥身上繫上衛星發報器

透過衛星來追蹤其位置,已成為解答候鳥遷移路徑的最佳方法

在農委會林務局的經費支持下,本計畫於2008~2011四年間共完成13隻灰面鵟鷹

(命名為海角1~13號)的繫放與追蹤

有6隻個體提供了完整的度冬地資訊,均分布於菲律賓,包括呂宋、民答那峨、巴拉旺等地

灰面秋遷徙路線.png

其中4隻更有成功返回繁殖地的資料,卻是分散於中國吉林、北韓及日本九州等地

灰面春遷徙路線.png

秋季遷移路徑主要經過中國沿海,春季遷移路徑則較深入內陸地區


0-D51_9691-1.jpg

赤腹鷹是過境台灣數量最多的猛禽(10萬隻以上)

2017年赤腹鷹過境墾丁的數量,從9月1日至25日總計為20萬3288隻。

106.9.16單日過境70018隻

赤腹鷹過境台灣時,偏好利用低海拔淺山森林多闊葉林、草生地及農耕地鑲嵌的環境,與人類聚落重疊性高。

由於赤腹鷹等猛禽跨海來台前後會消耗大量能量,棲地完整性與食物豐富度扮演重要角色,也凸顯國內淺山保育重要性。


 

最著名鳥類是北極燕鷗。它於1980年代初被繫放,每年穿梭於地球的兩極之間...

北極燕鷗,是一種永遠生活在夏天的鳥…..

兩地飛越的距離大約有15,000公里

 

對賞鳥人來說,候鳥遷徙的季節是非常振奮和迷人的時刻,候鳥不但出現在山林水邊,甚至還會停在我們自己的庭院裡呢!這些候鳥在遷徙季節時,來來往往,出現又消失,年復一年,自古以來常被人們所驚奇於來自何方?去於何處?為何遷徙?如何作長距離飄洋過海而能保持正確方向?根據近代鳥類學家、生態學家、氣象學家的研究報告,我們大致瞭解候鳥遷徙的一些概梗



海拔和低海拔之間進行遷移,這種遷移叫做「垂直遷徙」,雖然名為遷徙,但仍然是留鳥的一種行為



0-D51_8702.JPG

 

0-D52_3765.JPG

 



島內遷徙



黃頭鷺屬於(鷺科)「夏候鳥」的一種是全世界上分佈最廣的鷺科鳥類之一,

牠們在台灣雖然終年可見,卻有著在島內遷移的奇特現象,

每年秋冬季,北部的黃頭鷺會移居到較溫暖的南部渡冬,來年春天才又回到北台灣繁殖。

104牛背鷺002.jpg

DSC_0778.jpg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t026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